曾仕强 古人今人若流水,痛失文化指路人
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,“中国式管理之父”曾仕强教授在台湾安详辞世,享年84岁。教授一生,著书立说,游学授课,足迹走遍世界各地、大江南北,将发扬中华道统文化当成自己终生的使命和最大乐趣,为之孜孜不倦忙碌并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,长于台湾,国学功底深厚,后游学欧美等国,先后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、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、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、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,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、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、台湾智慧大学校长、罗浮山国学院院长等职务,享有“中国式管理之父”尊誉,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著有《易经的奥秘》《中国式管理》《易经的智慧》《道德经的奥秘》《胡雪岩的启示》等数十部著作,一生著作等身,诲人无数。
山高水远,无关荣华
你是否相信,人有灵魂?有人说,我不信。
好,那么你愿意说出下面这句话吗?
我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。“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,我们带着一生的计划来到这个世上,这就是我们的灵魂。” —— 曾仕强
那么他的灵魂大概就是用他的一生去延续传统文化。
其实,他懂得很多,他是学管理的,他是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、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、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,他被称为“中国式管理之父”。
看到这样赫然的学历背景,也许你会以为他是某个知名的企业家,凭着他的商业、管理头脑轻而易举的掌握金钱的游戏。
但他没有,他只是演讲、写书、传道授业。
他是一个台湾人,但是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内地的文化腹地。
孔子的故乡曲阜、老子的故乡河南鹿邑、诸葛亮的老家临沂、道家修炼之地罗浮山、兵家之地函谷关……他就像千年以前奔走游说列国的孔子,不辞辛苦的告诉每一个国王为政的道理,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,施行德政,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,而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。
他深知现代企业对这个社会的影响程度,深知教育对民族未来的重要性,所以,他去到各个地方告诉当地的企业家们、管理者们什么是良心、什么是社会责任;告诉教育工作者们什么是真正的学习、什么是中华的源头和根基;告诉当地的民众什么是圆通、什么是生活的智慧。他甚至走到电视荧幕前面,登上百家讲坛。已是耄耋之年的他,谈起国学的复兴、谈起易经的哲学、谈起老子的无为得道,他依然神情矍铄,思路清晰,洋洋洒洒。
他著书立作,躬耕于笔尖,将传世的智慧变成一本本现代实用的生活指南,《易经的奥秘》、《家庭教育》、《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》等等, “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”,他以780万元的版税收入,荣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。
他是演讲家、是教育家、是作家,他有很多头衔,例如台湾师范大学教授、台湾智慧大学校长、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,但我想在他的心理,他的身份只有一个,那就是文化传播者。这是他的灵魂,他一生的计划。
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”
许多人活着就是为了荣华富贵,将身外的宠辱荣患看的十分重要,一点荣耀,一点侮辱都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,这样的人无法获得独立的人格,也没有自己的底线,是不可“托天下”的,曾仕强老师解读道德经告诉我们“不争才有福气”,“功劳也不是抢来的”,所以荣辱不惊,你才是真正的富有。他说,信老子的人心胸都很宽很宽,因为他没有这么多欲望。
“古人今人若流水, 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
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追寻生活的意义,无论科技发展、知识更新,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渴求幸福和自由的内心,或许古人甚至比我们思考的更加纯粹和通透,回归自然,我们也许会发现做人最根本的竟是最简单的那句话: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”。
无论是哪个时代,无论这个时代或好或坏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。
鲁迅说“不读《老子》一书,就不知中国文化,不知人生真谛。”
林语堂说,“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《道德经》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,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,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。”如果一定要一个带路人,我想没有人比曾仕强老师更合适。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
1979年,曾教授在新加坡讲学,意气风发,高瞻远瞩,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,结合中华道统文化精髓,首度提出“中国式管理”思想。他认为中国的人文习俗与西方有很大差异,不能一味模仿和追随西方的管理模式,而应该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化解中国人的问题,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可谓开创中国模式走向世界的先河。
1990年4月,在中国科技大学讲学时,曾教授就预言21世纪必将是中国人的世纪。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,面对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实,很多人对“中国式管理”思想嗤之以鼻,认为是痴人说梦和“古董”言论。
三十年后的今天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,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,充分印证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,同时也证明了“中国式管理”这一基于汲取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思想,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极具积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。
其后,曾仕强在传播“中国式管理”思想的同时,逐渐转向社会层面的教育。他先后在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岭南大学、中山大学、辽宁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天津大学、对外经贸大学等高等学府,为在校学生进行演讲。
2004年3月,曾教授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为司局级以上干部做了“中国式管理之六字真诀”的管理培训。
2005年受聘为山西广播电视总台“创富山西、晋商复兴”共赢计划的名誉顾问。同时,曾仕强教授还接受邀请参加了浙江省政府组织的“胡雪岩商道”论坛和安徽省政府组织的徽商论坛,进行了大会演讲。被《浙江日报》评选为最受浙商欢迎的培训师。
曾仕强针对于家庭这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,录制了《中道 · 齐家三部曲》(《亲子关系》《家庭教育》《爱情与婚姻》)。2004年至2006年,连续3年做客山东教育卫视频道《名家论坛》栏目,主讲的《人性管理》《情绪管理》等系列讲座被重播多次,引起强烈反响,栏目的同期收视率巨增。
2005年6月,做客中央电视台2套的《对话》栏目,与在场实业家、专家们,共同探讨和梳理中国式管理的精髓。
开坛央视,大道易行
而最让大家熟悉的是他在《百家讲坛》中的演讲,讲课生动有趣,让人受益匪浅。
2007年5月,受中央电视台10套《百家讲坛》栏目邀请,参加了《记忆中国——文化遗产博览月》大型电视行动《我读经典》系列的录制,该节目同年于6月播出。
2008年8月,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栏目主讲了15集系列讲座《胡雪岩的启示》,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,并于08年11月和09年2月两次重播。
2009年10月7日,时逢国庆60周年之际,经过三年的策划准备和三个月的拍摄制作,《百家讲坛》栏目再次重磅推出曾仕强教授主讲的十五集系列讲座《易经的奥秘》,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成为60年来《易经》在央视平台的首次全景展示。
自《易经的奥秘》开播以来,节目吸引了亿万观众,在《百家讲坛》网站的众多讲座中,视频点击量一直遥遥领先,《易经的奥秘》光盘和同名图书在各大书城和当当网、卓越网等各大网站引起巨大反响。在曾教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,这部被称为“群经之始,大道之源”“中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”逐渐变成了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源泉。
2010年8月,曾仕强教授大陆讲学二十周年庆典——大道易行,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。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位工商、学术和新闻媒体的朋友济济一堂,见证这一历史时刻。
2011年,曾仕强教授做客搜狐,与广大网友分享《职场幸福之道》,获得广泛好评。
2012年,曾仕强教授主讲的《易经的智慧》《道德经的奥秘》《曾仕强论三国智慧》等讲座在旅游卫视泰学栏目播出,引起广泛好评。尤其《易经的智慧》,150集鸿篇巨制汇聚曾教授40年研易之成果,逐字逐爻全面讲解《易经》中的64卦,首开电视画面阐释《易经》之先河。
天下易道,悉在曾门
2014年,曾仕强教授中华道统文化传承班收徒并授课。聚合全国几十位实业家精英人士,涉及制造业、信息技术、教育、矿产、地产、金融、交通、医药、农业等各行各业,以游学的方式,结合授课内容踏遍诸多历史圣地,追根溯源,求学悟道,延续文化,继往开来,述天不作,堪称师表。
2015年5月,紧随国学复兴的时代潮流,曾教授推出《论语给少年的启示》《论语给青年的启发》《论语的现代智慧》三部著作,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,阐释不一样的《论语》,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。并深刻指出,统一与和平,是孔子学说对于国家极大的贡献。此一学说,引起轩然大波,极具时代意义。
2015年5月,响应习主席“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”的号召,曾仕强教授录制《长安家风》讲座,深入阐释何为家风,如何重建家风等诸多问题,同名图书一经上市,获得读者一致好评,被称为“中国好家风”的最佳范本。
三国的事每天都在重演
曾仕强认为,《三国演义》所“演”的“义”,指的就是公义、正义、道义。当然,用现在的话讲,合理也就是义,义者宜也,你看,宜,从字形上看,上面指代女性,下面象征男性,这就是阴阳协调,从小处看,男女既然一起生活,就要有度,就是宜,推而广之,全社会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也要宜。再往深讲,要做到义,就要知道公义的要紧、正义的重要、道义的神圣,这是我们民族最可珍视的精神,让大家为人处世,要凭良心、讲道德、重伦理。坦白讲,我之所以关注三国,是受到了日本人的影响,他们对三国很入迷很崇拜,也开发了很多的三国题材产品,但他们其实并没抓到最根本的点,没有忠孝节义,他们所开发的三国题材电玩,一个人舞刀弄枪,见一个杀一个,这是误读了三国嘛,小孩子玩这个,从小就会充满戾气,不久前,不是陆续有几个人拿刀上街去杀陌生人、杀无辜的人甚至小孩子吗?开发三国可以,但得把忠孝节义这些最根本的点贯穿进去,否则,就是不义、不宜。
曾仕强说四大名著,我从来只提三本,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。为什么不提《红楼梦》呢?原因我之前一直没讲,其实我曾说过,如果曹雪芹还健在,诺贝尔文学奖如果没有颁给他,那这个奖的价值是大打折扣的。我个人很推崇《红楼梦》,但它里面的人物关系太复杂,很多人穷其一生,也难明了。我曾给老外推荐过《红楼梦》,老外说,很简单嘛,你只要把贾府这个大家庭拆成无数个小家庭,不就好了吗?这就是时代的变迁。我不去评价好坏,你想,一个大院子,住着各色人等,又要求大家都能和谐相处,讲人伦,家长会很难办。而三国就不同,三国的事,几乎每天都在重演。红楼故事出现的几率已非常之低。我的点评如果说还有特点,那就是专门去找三国故事中那些“不变”的地方,要找到中华文化的那个“根”。一代又一代,根据这个根,去适应新的生活。
大多都是“张飞”
你看,关羽,张飞,连名字都未必是真的,一个是关住羽毛,一个是张开羽毛就飞,哪有这么巧的事!关公本来就不姓关,因为他杀了人,官府要抓他,他要出关了,那边就贴着他的像,跑到旁边,用泥沙把脸上一糊,哪有人生下来就脸红呢,当然这些故事也死无对证了。我认为,三国演义已经变成中华文化的一个典范。雷锋就是个典范,学他的精神,雷锋干过的,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再去干,但他的精神我们到处可以用。关公看见做坏事的人,绝对不饶的,急公好义,广受尊重。张飞则是粗中带细的,其实中国人大多数是张飞,我没听到人说,我要学诸葛亮,那大家可能要笑死他了,问他有那个天分吗?我们不要把这些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民族典范破坏掉。
“道”在“鸡汤”
管理学著作,曾仕强认为,无外乎两种,一种偏重于术,一种偏重于道。如果离开术,道就会显得很玄,高不可及,而西方人又纯粹是讲术的,他们习惯于把道交给宗教去打理,除了教堂之外,很少谈到道。我们不一样,我们的道无所不在,比如从商有商道等。我们要把道抓住啊。我预料到,当中国进入工商社会,迟早要应用到西方管理中的术,这个我一点也不反对,利用西方的整合、统计之术,找到最需要的那个模式。只不过,如果一切都相信西方,会掉入西方的术的陷阱,西方的术的更迭,几乎每几年就循环一次,而中国人用道把这个减缓了。就经济而言,西方人注重短线操作,十年就是所谓长期,而中国十年只能算短期。西方人住半年就搬家,而我们中国人是要讲究传家的,一脉相传,要作长久考虑,人无远虑必有近忧。你看炒股票的,哪个会气定神闲?红线绿线一天变好几次,人过那种日子,怎么会气定神闲。假定我们中国人没有把道找出来,就会掉入西方的漩涡。西方人的东西,透过我们的道来指引、来管控,就会减少一些弊端。喝喝“心灵鸡汤”不无裨益。
“心灵鸡汤”这个概念,是西方剽窃中国的,西方一些似乎炒得很火的东西,在中国人看来,都很粗浅。这么多年,我一直在寻找、阐释这个道,你要说道在鸡汤,也行。这三十年来,我们折损了太多的商业领袖,很多人被无情地刷掉了,了无痕迹。有的受了几次波折,勉强还能站住,我们需要的是稳步走,一路上正道。
为什么我不“算卦”
很多人也奇怪,为什么我一直迟迟不讲易经中的卦呢?因为这个卦,它太迷人了,我觉得时机还没有到,如果从一开始就讲卦的部分,那好,大家都去算卦了,去重视术,而忽视了道的部分,这就叫舍本逐末。古人讽刺过“不问苍生问鬼神”,卜卦者有,但劝他们收敛一些,至于有人透过算卦去“搞七搞八”,那就更不足道了。
很不幸的是,其实从汉朝起,易经就已经被扭曲掉了,现在满大街都是所谓易经大师。为什么我只讲阴阳不讲五行呢?易经本身只有阴阳啊,那你把五行加进去,我也不反对,其实很多东西,加到易经里,都能说得通,能自圆其说。至于说桃花树下结义,桃花略显轻薄,并非他们故意如此,而是张飞家后院就种有桃花,又恰值桃花盛开之季,他们三人际遇,如桃花随水而逝,注定了结局的不完美。我们中国人,客厅、卧房挂什么,都有讲究,如果卧房挂一只凶猛的老虎,肯定不好,虽然是心理作用,但心理作用也很重要啊,我们中国人讲的神,用西方人的话讲就是“那只看不见的手”。
国学热是必然现象,中华文化很宝贵,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,不要在我们这一代将它丢掉。道义精神,每一代都有,总有一批人,没人要求他们,也没奖金诱惑,但会有一个人、一群人来做这种事,来重振国学,如果未得到呼应,那这个“时”就是不对的。而实际情况是,得到了广泛呼应,并渐成热潮,初期或许各说各话,但慢慢就会形成共识。我大概可以猜测到今后十几年,至少会有三点共识:第一,我们这三十年来,受了西方的启发吧,有冲劲,也得到一些好处,眼看着西方那套已经走到尽头了,就要回头向我们的国学去取经,去反求诸己;第二,今后几年的变化,会使全世界人都很积极地学汉字,学习中国的经典,在养生、修行等这些领域,中国是世界第一。我们要引领人类走向一个正道,那我觉得,中国人就更了不起了。中国要有“非我莫属”的精神,引领全人类走向正道。第三,看来看去,家最重要。固本,会重视家庭教育,子孙培育,往外去推,我们的国学就在21世纪收到很大效果,我是有这个信心,并不仅仅是期待。推荐大家读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,这两部书能读懂就不错。
今后我们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亲切、可爱的曾教授了,他带给我们的记忆将成为永恒。
先生音容宛在,一路走好!